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人文学院课程建设情况

序号

教师姓名

职称

课程名称

课程简介

学时学分

1

崔云峰

讲师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课程是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

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通知的要求,为全校

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是对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32学时,2学分

2

李臣玲

教授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把握我国国情的一种有效方式,观察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革以及是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更不仅观察不能忽视的国情。帮助大学生不仅观察、关注社会问题,同时更积选择的路径极地思考解决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和基本方略。

32学时2学分

3

梁玉金

教授

大学语文

2023年获得青海省“线下一流课程”称号。必修课。课程全过程教学低阶阅读、中阶探究、高阶提升环环相扣。第一层次课前推送文学文化资源,并在预习中安排一定读和写的低阶任务。第二层次对选学内容进行主题设计,课中逐步引入资料比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入探究同类主题的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第三层次高阶能力实践,学生的课程论文设计十多个主题,需全过程中对某一感兴趣的主题自我提升阅读,并进行规律性探索。不仅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2学时,2学分

4

梁玉金

教授

丝路南线民间文学

2018年获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大学最美慕课一等奖”,并进行展播;2020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称号;2023年获得青海省“线上一流课程”称号。选修课。共有丝路与丝路南线、丝路南线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丝路南线上的多民族神话、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上的衍化、丝路南线上的民间传说、丝路南线上的民间故事、丝路南线上的民歌“花儿”、丝路南线上的民间谚语八章内容。

32学时,2学分

5

梁玉金

教授

中国现当代小说导读

2022年获得青海大学教学设计一等奖。选修课。导读篇目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鲁迅的《故事新编》、老舍的《骆驼祥子》、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茅盾的《子夜》、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萧红的《小城三月》、曲波的《林海雪原》、莫言的《檀香刑》、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的《长恨歌》等,共同领略现当代小说的艺术魅力。

32学时,2学分

6

丁雪婷

讲师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为青海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脉络、进程、各时期音乐风格特色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国传统音乐“动心化人”“陶冶性情”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具备分析各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特征及风格的能力,学会鉴赏、研究音乐,以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加强音乐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力。

32学时2学分

7

丁雪婷

讲师

音乐会管弦乐团

管弦乐表演具有乐色丰富、表现力强、结构严谨等艺术特点,开设通识选修课音乐会管弦乐团课程旨在让学生长期参与我校美育浸润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激发音乐兴趣和提高音乐艺术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管弦乐团成员的乐曲理解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组织专业训练(集训和分训)、学习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作品主要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创新和再演绎,用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风格诠释大众的、民族的、世界的优秀音乐文化。

32学时2学分

8

晏周琴

副教授

《青海民俗文化》

《青海民俗文化》是以青海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为讲授对象,让学生了解青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风民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热爱民间文化的兴趣,唤醒传承和保护民俗的文化自觉,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语境,青海古民俗文化、青海的六个世居民族、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三川土族纳顿节、蒙古族那达慕、热贡六月会、河湟社火、热贡艺术、昆仑神话、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戏、青海花儿与花儿会等。

32学时2学分

9

晏周琴

副教授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他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思想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一个视角。《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课程讲授的节日主要有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社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

32学时2学分

10

郭海青

副教授

《消费的密码:消费的偏好与选择》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分为四个版块:以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为依据,依次从家庭消费面面观、群体消费中的主力军、时代变迁中社会消费的万花筒三个不同的领域介绍消费的偏好与选择,最后集中阐释消费、认同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从一般的消费现象入手,藉以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消费行为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视角,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取向。并将个人的消费行为整合到时代的大变迁中来,在消费领域中反思自己本民族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主张。

32学时2学分

11

郭海青

副教授

《文化视野中的生态学》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分为五个版块:生态与生态文化、从文化意义上对生态问题的解构、对我国生态策略的一般性解读、青海地方生态文化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丰富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理解和认知,并形成基本的认知框架和思考范式;注重国家经验和地方特色的结合,立足青海生态、基于青海省情的内容探索,对我校工科、农科和管科的学生在服务于青海地方社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2学时2学分

12

牛璇

副教授

《婚姻家庭与爱情》


32学时2学分

13

牛璇

副教授

《中国服饰文化》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系统地讲授文化社会学范畴内的中国服饰文化,让学生了解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它有着遮蔽身体的基本功能,更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了解中国服饰的历史与文化,并从微观(服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系统地了解,期待学生认识服饰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一部分的重要性与社会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善与美的文化价值观,认识中国服饰文化具有的美学与哲学内涵。

16学时2学分

14

周先吉

讲师

《青藏高原山水文化》

本课程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位一体的角度进一步阐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色的山水文化,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高原山水的崇敬、保护理念和习俗完整准确地介绍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认知深度,提高对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学习兴趣。

32学时2学分

15

杨丽花

副教授

《唐宋词鉴赏》

本课程是青海大学素质类选修课。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唐宋词的简明文本,以对唐宋词作品的导读为基础,向学生讲解唐宋词的作品、作家、流派、风格、批评研究以及相关词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并兼顾词的发展脉络及研究动态,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掌握唐宋词的相关基础知识。本课程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文学教育之中,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阅读与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32学时2学分

16

吴海霞

副教授

《文化地理学导论》

本课程青海大学素质类选修课。课程教学旨在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化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技能,让学生掌握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32学时2学分

17

吴海霞

副教授

《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本课程是青海大学素质类选修课。课程教学重在文学趣味和文化修养的培育提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了解外国文学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学生在对名著的阅读欣赏中,掌握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分析评说方法,提升阅读鉴赏水平,学会鉴赏并能正确评价外国文学遗产,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愉悦、道德的熏陶、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健全等综合性素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32学时学分

18

王默

讲师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与文化》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较全面的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本课程的目标旨在通过对历史上两条丝绸之路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上的各条通道途经地的历史和文化、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与交流等情况的介绍,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以此,使受课者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理解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2学时2学分

19

王默

讲师

《人间滋味:食物如何塑造人类与世界历史》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对食物进化的历史,以及食物在地球上的迁徙和贸易,理解东西方文明和历史。使受课者了解食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理解和思考食物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意义,人类当前应如何面对的全球化的世界,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32学时2学分

20

刘海艳

讲师

《青海地域文化》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青海山宗水源、悠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增强民族自信心,以便把专业基础理论与青海当地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把所学知识投入到新青海建设实践中去。

16学时1学分

21

刘海艳

讲师

《沟通与写作》

本课程是汲取传统“应用写作”“演讲口才”“交际礼仪”课程的经验和精华,以沟通理念为主导整合的新课程,着力于基础性、实用性的说写能力培养,解决大学生普遍需要提高母语基本能力的共性问题。采取传统讲授、开放讨论及实物展现(或情景模拟)同步进行的模式,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

32学时2学分